企业上市:拟IPO公司是否要进行股权激励,要考虑以下问题
关于是否要进行股权激励,这个问题似乎不值得讨论,因为在市场上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说很有必要进行股权激励。
但是,企业家心里要清楚,那些劝说您进行股权激励的人,都是没有股权的人,都是想要获得股权的人。
所以,很多时候要不要进行股权激励,这样的问题还是要自己思考清楚,不能一甩手就让别人全权代理,这个问题是企业真正的“一把手问题”,需要企业家一锤定音。
在接下来的论述中,我们还是就是否要进行股权激励的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,以期能够给企业家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。
首先,传统的激励手段限制较多,激励效果有限。
对于企业家来说,经营企业本身就是在经营人才,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,企业才能发展的好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。
在中国历史上,刘邦本身只是市井之徒,可也是因为善用人才而的天下的。经营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因此,为了尽可能多笼络人才,也为了笼络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,企业家门都是用尽了浑身的本事。
传统的激励手段包括奖金、提成、实物奖励、升职等等。
奖金和提成主要依赖于业绩和企业家的心情,由于这两者都是比较不确定的。
所以,人才们对于是否能够获得和获得多少奖金提成,心里都是没底的,只能在年底的时候忐忑不安地等着看银行卡金额的显示。
实物奖励包括黄金、汽车、房子等等。在我们项目实践中,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,比如到了年底发黄金,业绩好了发汽车,连续在企业工作十年直接发一套商品房的也有。
但这些实物奖励的效果可能还不如直接发现金的效果,只是做给外面看的成分更大,员工自身的感受不一定好。
升职这个就更难了。因为对于企业家来说,都是在尽可能地想要减少管理层的岗位,而不是增加,管理层的岗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,也很难发生很大的变化。
没有新的坑,就算萝卜再优秀也没办法。在企业家的心里,宁愿多给钱,也不愿意给出名不副实的职位,那会造成错误的示范,给企业带来的伤害更大。
最后,这些传统的激励手段还有一个共同的缺点,那就是激励所带来的愉悦感持续的时间很短,通常在几天后就会烟消云散。
其次,股权激励效果更加持久、有效,也更能笼络人心。
与传统的激励手段相比较,股权激励的效果显然更加持久、有效。原因有以下三点:
第一,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之后,能有效加强员工与企业的联系,增强其认同感。
我们在前面讲过,不管是什么人,只要是企业的新股东,就一定要用钱来买股票,而不是企业家免费赠与。
一旦员工对企业有了一定金额的投入,他就会真心实意地关心企业的发展,至少会比以前更加关心。
因为通过股权激励,他和企业发生了更深层次的联系,不只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,而是一种类似合伙人的关系。
这种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的增强、与企业联系的增强,本身就会促进员工对于企业的更多奉献和付出,从而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发展。
第二,由于股权的价格是在变动的,并不是固定的,员工对未来的期望会带来更长时间的愉悦。
通常,股权激励并不会一次性的,而是会持续多次的。深谋远虑的企业家一般都会考虑进行长期的股权激励,而不是一次的股权激励。
股权激励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,员工得到持股也不会立刻就卖掉,一般都会长时间的持有,除了得到股票时候的激动,在股票上涨时也会高兴激动,这些都比传统的激励手段有效地多。
员工一直关心他的股票,也就是在关心公司的发展,这种情绪会随着他持有公司的股票而一直存在。
第三,市场上的众多通过股权激励一夜暴富的故事对人们的影响很大,大多数人内心渴望企业家进行股权激励。
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,通过股权激励实现致富的案例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,而是成群结队地出现。
媒体资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,公司的员工到处都能了解到谁又通过股权激励发财致富了。
比如一个流传极广的故事讲的就是阿里巴巴前台童文红的故事,在童文红正式进入阿里做前台的时候,马云公司内分配股权,给她这个前台0.2%股权,说将来阿里巴巴上市,市值会达1000亿,公司上市以后你就有一个亿了。
到2014年9月阿里纽交所成功上市,市值2457亿元。童文红身价3.2亿。
如果没有股权激励,即使童文红再优秀,马云也不会给她那么多的工资奖金。
这样的故事其实在每一个拟上市公司员工的心里都有,企业家要敏锐地感知到员工的这种需求和渴望,及时有应对措施。
最后,关于是否要进行股权激励,市场上存在不同的声音。
讲了这么多股权激励的好处,也要讲一下现实中存在的对于股权激励的质疑声音,因为“偏听则信,兼听则明”,多听一听不同的声音有助于我们对于事物的判断,也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。
作为投资界的泰山北斗,美国的投资家巴菲特就非常反对股权激励,他反对股权激励的理由也很正当。
在巴菲特看来,股权激励对管理层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,能给他们带来潜在的巨大汇报,但是股权激励本身降低了这些管理者的风险。
在股权激励之前,经营不好的时候,管理层就可能就会少分或者不分奖金,这对他们有着很强的约束力。
但是,如果实施股权激励,管理层就会旱涝保收,他们对于公司资金的使用和业务的开展就会更加的随意。
巴菲特不仅仅是这么想的,他也是这么做的。在1965年,巴菲特在收购伯克希尔.哈撒韦后,他并没有授予管理层肯.蔡斯股权激励,而是答应签署一笔贷款,这样肯.蔡斯就能借到18000美元买进公司1000股股票。
2014年时,可口可乐抛出了对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计划,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反对这项计划,但在之后的投票时又投了弃权票。
这也反映了作为投资者的两难,从心底里是不愿意的,可最后投票也只能不反对。
巴菲特上述的观点和做法,完全是站在投资者或者说股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。
在我们看来,巴菲特这一做法更深层的含义是,他希望经理人的利益能和股东利益更加趋于一致,避免肆意挥霍股东的资金来盲目投资的行为发生。
企业家在考虑要不要进行股权激励的时候,基本还是要独立进行决策,很多时候也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,多看看,多想想,顺应一下员工的想法也是可以的,重要的是要自己决定,不要让别人替自己做这么重要的决定。
版权说明:
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创作与付出,「A股并购网」均已备注文章作者及来源。
本网转载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读者、传递行业信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
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发送消息至「A股并购联盟(agugou)」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,非常感谢!